查重资讯
>
论文降重过程中如何避免语言表达过于简单?
论文降重过程中如何避免语言表达过于简单?
PaperRed
2025-05-23
11

在论文降重时,很多人会因过度替换词汇或拆分句子,导致语言表达显得 “幼稚” 或逻辑断层。其实,避免这一问题并不难,掌握以下方法,既能降低重复率,又能让语言保持学术专业性和丰富性。

进行深度改写时,别只盯着单个词汇替换,要学会重构句子结构。比如 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增长”,可以改为 “互联网技术迭代为电子商务注入增长动能,其市场规模近年呈指数级上升”,这样不仅调整了结构,还增加了因果逻辑,让表达更有层次。同时,引入学术表达范式也很重要,像给结论加上限定语,“部分研究认为” 可拓展为 “已有研究(Smith, 2020; Zhang, 2021)从 XX 视角提出,XX 现象与 XX 因素关联显著”,让内容更具学术性。

丰富论证层次能有效避免内容空洞。不要简单陈述结论,多问问 “为什么”。例如 “传统方法有缺陷,新方法更优”,可以补充为 “传统方法受 XX 条件限制,处理 XX 问题易出现 XX 偏差,而新方法通过 XX 设计规避了 XX 风险,提升 XX 效率达 XX%”,加入对比分析和数据支撑,内容会更立体。也可以结合理论或案例,“该模型有实用性” 可优化为 “基于 XX 理论,模型通过 XX 机制实现 XX 功能,在 XX 企业应用中,预测准确率提升 30%,印证了应用价值”,让论证更有说服力。

替换词汇时,要精准匹配学术语境,采用同义词组而非单一词汇。比如 “表明”,在数据类表述中可换成 “揭示、印证”,在理论类表述中可换成 “契合、提供理论支撑”。学术短语也可以升级,“很多学者研究了这个问题” 可改为 “学界围绕该问题展开广泛探讨,XX 等学者从 XX 视角深入研究”,让表达更专业。

优化逻辑衔接能避免碎片化表达。句子之间要用过渡句串联,比如 “为解决 XX 问题,本研究提出 XX 方法,通过 XX 实验验证,结果表明其在 XX 场景有效,最终得出 XX 结论”,清晰展现目的、过程和结果的逻辑链条。连接词要灵活使用,避免模板化,并列关系用 “同时、此外”,因果关系用 “鉴于此、由此可见”,转折关系用 “然而需注意、尽管… 但…”,让内容过渡自然。

要注意区分 “口语化” 与 “简单化”,平衡好自然与专业。“该模型很厉害” 可改为 “该模型表现出显著优势”,保留自然感的同时不失严谨;但不能把 “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问题” 改成 “看数据找到问题”,丢失学术性。学术词汇要 “去僵硬化”,别机械套用模板,“综上所述,本文进行了 XX 研究” 可改为 “基于上述分析,本研究围绕 XX 问题的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,为 XX 领域提供了 XX 新视角”,结合研究内容阐述价值,更显自然。

降重时可按照 “初稿降重 — 二次优化 — 学术化校验” 的流程进行。初稿用同义词替换和结构拆分快速降重,保留核心内容;二次优化时检查分析是否深入,加入理论、案例,强化逻辑衔接;最后对照顶刊论文,替换口语词汇,统一术语,让语言既有学术深度,又能规避重复率问题。